猫抓草

首页 » 常识 » 预防 » 散文行走在人生边缘连载四漫步在初夏
TUhjnbcbe - 2024/4/9 17:48:00

《行走在人生边缘》连载四〈漫步在初夏的雨中〉/刘松林(陕西)

漫步在初夏的雨中

●作者:刘松林

天气预报说,今天有雨。CX说不要紧,雨中漫步也是别有一番风味。于是我们就出发了。

顺着省道向北,在金河工业园北面岔路口向东,过了金陵河,就到了蟠龙塬下。首先映入眼帘的,是一棵巨大的皂角树,树干足足有两围粗,端端正正,硕大的树冠浓荫密布,有三间房大小,树枝上挂满了鲜红和金黄的香囊,在翠绿的树叶映衬下,越发显眼。下雨了,雨水把树叶洗刷的一尘不染,散发出淡淡的鹅黄,格外鲜嫩。

CX说这是玉池。我们把车停在大树下面的空地上,撑开伞。树东面房子的墙上,白底黑字:知青小镇。画满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种时代印记非常鲜明的画。两个身材健壮的青年男子,一个人肩上挎着枪,一只手在胸前挽着枪背带,一只手拿着一本书,贴在胸前;另一个人背着草帽,一手挽着这个人,一手拿着一本书,向前擎着。两本书都是红底白字,不用看,就是《毛主席语录》或者《毛泽东选集》。两个人身体健壮,方面大耳、浓眉大眼,身体前倾,看着远方,脸上充满了豪迈、坚毅和力量。背景是一颗硕大的红太阳,光芒四射,鲜红欲滴。第二幅画是一群男女青年,一手挎着红书包,一手捧着“红宝书”,迎风挺立,衣服下摆被风吹着向后飘起,英姿飒爽。后面是一面面林立的红旗,迎风招展。上面是一个伟人的头部军装侧面像。第三幅画是两个女人,一个年龄稍长,穿紫色方领外衣,身挎一个硕大的黄挎包,胸前一朵大红花,一手拿着草帽,扣在胸前,草帽上几个大字:志在农村。另一个年龄小点的女子跟在她后面,穿着草绿色仿军装,肩上搭着行李,前面是一只网兜,里面装着红色的书籍,后面是一个硕大的包裹。两个人都扎着两个大辫子,留着齐眉刘海,大圆脸,身体壮硕,笑的露出一口白牙,浑身洋溢着喜悦、幸福和憧憬。身前点缀着红黄蓝三色飘带,身后漂浮着红色飘带,背景是连绵的青山。下面写着几个大字:送子务农。

放眼望去,一街两行,都是这样的粉墙,这样的壁画。家家户户房檐下插着小红旗,挂着小灯笼,上面印着黄色的大字:忠。门口都挂着对联,红底黄字,伟人像下,写着:抓革命,促生产,促工作,促战备;天连五岭银锄落,地动山河铁臂摇;知识青年到农村去,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;为有牺牲多壮志,敢叫日月换新天;上山下乡怀壮志,战天斗地绘新图;春风杨柳万千条,六亿神州尽舜尧。等等等等。墙上都刷着红字标语:多快好省,跑步进入共产主义;坚持乡村干革命,广阔天地练红心;知识青年到农村去;广阔天地育新人;听毛主席话,跟共产党走。让人一下子感觉回到了那个年代,有点不知身在何处、今夕是何夕的感觉。

几个工人还在忙,看来还没有完工。这显然是一个知青主题的旅游餐饮点。刻意营造出一种那个年代特有的氛围,让有相同经历的人回味、咀嚼,让年轻一代猎奇、开眼。里面还有“公社大食堂”,操作间里,几个当地的妇女在说着闲话。硕大的船锅冒着热气。CX就问她们这里开业没有?她们说已经开业了,边建设边营业。吃的都是当地特色的农家饭,一人28元标准。有各种时令蔬菜,猪肉牛肉,还有农家土鸡,主食有油饼、窝窝头、臊子面、杂粮裹裹面、饸饹、搅团,小米稀饭、玉米榛子,价格倒也不贵。

旁边的金陵河里已经筑了坝,蓄了水,倒也宽阔,有些气势。临河建了一条长廊,里面摆上农家特色的方桌。可以想象,夏日的傍晚,来到这里,邀三五好友,沏一壶好茶,说咸淡人生,看水波荡漾,也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。

环境倒是不错。不过以这种方式感受过去曾经的岁月,苦难都已经沉入记忆,没有了缺衣少食的痛苦、思念亲人的煎熬、偷鸡摸狗的尴尬、哭爹喊娘要求回城的悲戚,只留下一些表面看上去似乎美好的东西。所以总有一些人愿意沉浸在对过去虚假的回忆中,甚至用过去来否定、抨击现在的生活。

真的这样吗?当时人经常连肚子都吃不饱,哪里有时间消受浪漫!我们这个民族真是太健忘了,连外族侵略都能拿来娱乐(参见各种抗日神剧),相比之下,这算的了什么!这就跟阿Q头上的癞疮疤一样,过一段时间就要拿来炫耀一番的。

看到一个门口挂的“四海翻腾云水怒,五洲震荡风累激”的排联,我就想起了一个笑话。就对CX说:刚参加工作时给领导写讲话稿,一位老同志说他有一次给领导写稿子,那个时候的领导都是工农干部,没有多少文化,凡是讲话都要人事先写好(其实现在何尝不是这样)。那时没有电脑,都是手写。一次开大会,因为是临时召集,事先没有准备好讲稿,就让秘书现场写,写一页,传上去,领导念一页。秘书写的急了,在写到“四海翻腾云水怒,五洲震荡风累激”时,觉得这是伟人语录,太熟悉了,就偷了个懒,在“四海翻腾”和“五洲震荡”后面各顿了三个点,表示省略,没想到领导没有领会,以为是重复,就念成了“四海翻腾腾腾腾,五洲震荡荡荡荡”,惹来一片笑声,差点被打成反革命。

现在各地都在搞旅游产业,各式特色小镇蜂拥而起,这应该是当地发展旅游业的一个尝试吧。倒也是有点特色,就是作的痕迹太浓了,没有一点沧桑感。

雨继续下,越来越大。我俩沿路穿过村子,向村后的塬上走去。路边的雾也越来越大,回头看下面的村子和金陵河,已经消失在一片雨雾中了,溟濛如烟、若隐若现。路边的树木杂草都被雨水冲刷的干干净净,叶尖上滴着水,煞是鲜嫩。特别是野枸杞的新芽,肥肥胖胖,竟然勾起了我的食欲。前几天妻还摘了些野枸杞芽,煮熟了拌菜吃,没有一点苦涩,清新香甜,鲜嫩无梗,口感很好。我们这里的枸杞都是野生的,长在崖畔塄坎上,没有人管。由于浑身长着刺,果子也小,也没有人收割采摘,有时候会有羊啃食叶子,倒也自在。不像宁夏的枸杞,人工种植,成为产业。小时候家里穷没有钱,听说枸杞根的皮是药,剥下来晒干可以卖到药店,我就经常到塄坎上去挖。

还有一种草药叫猫儿眼,红杆绿叶,像夹竹桃。顶上像伞一样撑开,像四叶草,中间是圆圆的花托,里面是花蕾,像猫的眼睛。它的根是块状的,像小红薯。我也挖来,与枸杞根一起放在窗台上和屋檐下晒,想卖个零花钱。可是事情总是出人意料。那时候我母亲养了一群鸡,这是家里的造钱机器,全家人都指望它们下了蛋,拿到杨陵,卖给西北农学院的教授,换了钱买油盐酱醋,买书本布料,还要给我们四个小孩交学费。事情就出在这个时候。在我雄心勃勃的实施挖药计划时,一只鸡的无心之举让雄心的我嘎然铩羽,也使它付出了生命的代价。

前面说过,我把挖来的枸杞根、猫儿眼根放在窗台和房檐下面晾晒,万万没有想到,家里的鸡是散养的,它们就在院子里溜达,找小虫子、飞蛾和掉在地上的饭粒馍渣吃。那时候粮食金贵,人都不够吃,就不用说鸡了。它们只能土里刨食,生活也过的很清苦。有一只鸡,可能是好奇,也可能是饿急了,或者是嘴馋了,就吃了我晒的药材。很不幸,中毒死了。这要是一只公鸡或者不下蛋的老母鸡也就罢了,偏偏它是一只下蛋很勤、表现很好的鸡,是我母亲的重点关照对象。它的死让我母亲非常生气,甚至是愤怒了。她把我辛辛苦苦挖来的药材全扔了,把我狠狠骂了一顿。没有人敢替我说话,当然我也很自责。这件事我现在还是记忆犹新,历历在目,仿佛是昨天刚发生的。

扯远了。我们继续往上走。道路在塬边盘旋上升,塬边的台地渐次展开,让我见识了她的宏大和壮阔。人们就在这台地上耕种,在崖根凿窑居住。一直以为,塬边的台地是平面的,直上直下,很少层次。今天亲历,才看清了她的真面目,尽然这样雄奇壮丽。看来世上的事物,只有亲历才能感受她最真实的一面。

地里的小麦已经抽穗扬花,再有二十多天就要收割了。有的田块里小麦长势喜人,更多的则被荒草覆盖,还有的甚至什么也没有种,成了荒草地。庄稼的状态显示着耕作者的心态和对待土地的态度。有些精耕细作,清爽健壮,籽粒饱满,那是勤谨的人;有些自由疯长,荒草泛滥,杆细叶稀,那是懒惰或者对土地无所谓的人。看着有些麦田里疯长的燕麦和被淹没了小麦,我们联想到当前的农村和农民的生活状态。到底还有多少人在农村生活,到底还有多少农村人还在靠种地生活?庄稼种的好的人可能就是生活不富裕、思想不开放的人;庄稼荒芜,甚至土地撂荒的人可能还是生活富裕、观念超前、有时代感的人。至于土地撂荒、粮食安全那都是大人物思考的问题,与吃瓜群众无关。吃瓜群众只要专心吃瓜,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就行了。

路边崖根下不时能看到废弃的窑洞,这都是过去人们居住过的。在一处崖根下,我们看到一排十孔窑洞,整整齐齐,很是壮观。窑洞前面的场院上,长满了杂草树木,一颗榆树足有两围粗,树冠遮盖了大半个场院。窑洞好好的,还保留着人们生活的痕迹。可以想见,这原来应该是个殷实之家。一切都还停留在过去。当然人都有权利享受更好的生活。我突然想如果把这些窑洞收拾收拾,开发利用,作为一种特色小镇,发展旅游产业,应该比建设一些伪遗迹要好吧?

快到塬顶了,视野一下子开阔起来。新修的生产路宽阔明亮,比原来的交通道路还要宽。道路两边还有很宽的绿化带,种了向日葵,可以想象,到了秋天,这里将是一条向日葵的长廊,那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?我心里倒有一点期待了。有的路段两侧都是海棠林,还没有长起来,稀疏的几朵花已经开败,显得有点寂寞、有点孤单。来年春天,海棠盛开,这里也将是一片羡艳。看来这路的设计者也是费了一番苦心。这到底是田间生产道路呢还是景观路呢?

雨还在下。道路随着地势起伏不定,回旋转折。路边已经被雨水冲刷出一道道浅细的小沟。CX就说,这么好的路怎么能没有排水渠呢?到了夏天秋天,下大雨了,路基就会被雨水冲垮的。这可能是设计者起初没有想到的,算是一点缺憾吧。

我们来到一个村子,都是清一色的建筑,笔直的村道,划一的庭院。家家门前都有一个花坛,种些花花草草,有月季、虞美人、牡丹,当然,还有杂草。正是花季,花事正旺,各种花争奇斗艳,只是在雨水打压冲刷下,显得东倒西歪、露出些许萎靡、些许疲态。月季还好些,毕竟有木本的枝干支撑。虞美人就惨了,本来就是很妖艳、很纤弱、很惹人怜的花儿,被风刮得倒了一地,花容失色,沾满泥水,没有了一丝傲娇。果实已经成型,像一颗颗核桃,有的摇曳于枝头,有的匍匐在地上。都说这虞美人像罂粟,叶子、花形、花色、果实都是非常相似,确实难辨真假。牡丹已经开败,上面海拔高、温度低,还有残瓣滞留在枝头,陪伴呵护着圆圆的花果。

CX说我们找户人家,在房檐下休息一会吧。于是就去拍门,一连拍了四五家,都没有人。他就感叹地说,现在农村都空了,年轻人都出去了,只剩下老人孩子了。有一家门开着,喊了半天却没有人答应,他就说,下雨天,可能在睡大觉呢。

于是我们继续往前走。一股风吹来,清清爽爽,把一路上坡出的汗水全撵了回去,感觉很舒服。田野上很静谧,一点声音都没有。到处都是湿漉漉的,草叶上、麦芒上,雨水凝成细细的水滴,晶莹剔透,在微弱的天光下,散发着明亮的光。远处的树林、村庄都笼罩在一片水雾里,朦朦胧胧。路上没有行人,只有我们两个,擎着伞,在雨中漫步。裤腿已经被雨水打湿,鞋有点漏水,感觉脚底滑腻腻的。不知道的人以为我们在赶路,知道的人还以为我俩是神经病呢。

在一处崖畔上,我们看到一个场院,房檐下站着一个人。CX很高兴,说:终于见到人了。我们过去休息休息。于是便远远地打招呼:能不能在你家房檐下歇个脚?那人很热情,能行能行,来吧!我们小心翼翼的走过土质的场院,怕给他踩烂了。马上要收割油菜、大麦了,后面还有麦子,农民们要在场院上脱粒晾晒,踩烂了就要费功夫碾平。那人见我们走的很拘束,就说没事的,放心走。然后拿出两个椅子,让我们到屋里坐。我们说不打扰了,就在房檐下坐一会。

这个人很健谈,从谈话中我们知道这个村叫郑家坡,全村人都姓郑。人家都搬上去住了。他本来也要搬,村上说上面没地方了,就还住在这里。地方倒是挺好,房子也盖的很好,就是一家子住在这里,尴的很(寂寞、孤独的意思)。我们看这院子,靠路边是半亩大的场院,靠崖有几孔窑洞,已经废弃了,之后是三间砖房,就是我们坐的地方。右手是一座新盖的平房,外立面都贴了瓷砖,很漂亮。就夸他房子改得好。这时候屋里出来一位老者,说是他父亲,已经80岁了,但是从精神状态看,也就七十出头的样子。老人也很热情。看来这里很少来人,见个人很稀奇。老人就说你们天晴了上来,坡上地里的野菜多得很,可以挖回去,好吃得很!老人三个儿子,一个女儿,大儿子在城里做生意,买了房,基本不回来了;老二在城里的饭店里做厨子,也不太回来。跟我们说话的是老三,在宝鸡北面的麟游山里打工,最近天气不好,回来休息几天,明天还要上去。孙子们都出去打工了。老伴也去世三年了,平常家里就老人和儿媳妇、重孙子。说话间,一个女人驾着一辆三轮车回来了,说是孩子放学了。小孩子上幼儿园大班,看见我们,远远地就躲起来。CX就说来来来,把你学的课文给我背一下。孩子听了,一溜烟的跑到屋里去了,怎么都叫不出来。我们就问家里有几亩地,老人和儿子争着说:十几二十亩地,只留了三亩地种些麦子,其他的都包给合作社了,一亩地一年给三百元钱。然后老人就说现在村上搞合作社,要求把地都交给合作社统一种,这样不好。没有劳力的可以给合作社,有劳力的不应该强制收地,这事应该采取自愿。而且前段时间霜冻,国家给一亩地补贴五百元,只补合作社的,不补农民自己种的,不好。儿子就说,国家是给果树补贴,麦子基本没有受灾,没有补贴。一件事情出现了两个说法,谁是谁非,不得而知。

又说到新修的生产路,说是上面让修路,又不来现场考察,只在卫星上看,施工队按图施工,不听取农民意见,很多地方坡度太大,根本上不去,很不合理。农民种地还得走原来的土路,浪费很大。看来把好事办好,也不容易。就这样拉拉杂杂的说了些闲话,我们就告辞出来了。

雨比刚才小多了,风却明显大了。路上还是没有人,天色已经放暗,前后左右,一片苍茫。CX用手机放起了刘随社的秦腔《下河东》,是宋太祖赵匡胤在河东平叛、错杀忠臣、兵败被困时的一段心理独白,艺术家用“三十六哭”表达了赵匡胤对错杀忠臣良将的痛悔,和面对强敌内忧外困的绝望,以及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担忧。那种凄怆、那种苍凉、那种悠远,使我一下子陷入到对人生、对社会和对历史的思索中。

左前方一条深沟对面的浓雾里,浮现出几座土岭,奇崛峭拔,在雾里若隐若现,下面的沟壑,都笼罩在烟雾里,看不见底,显示出仙风道骨的超脱和神秘。再看土岭上面、崖畔坡上郁郁葱葱的树木,以及不断变换形状的浓雾,周围的一切都显得那么渺远,那么不真切。我突然有一种恍若仙境的感觉。这就是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吗?这就是太虚幻境吗?那跛脚道人和癞头和尚呢?

一个小时以后,我们已经坐在车里,在城市的车流里穿行。

1
查看完整版本: 散文行走在人生边缘连载四漫步在初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