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国选
在辽沈地区,木耳算是首屈一指的山珍,用它搭配多种蔬菜炒制喷香诱人的菜肴,拌清凉爽口的凉菜,做豆腐脑卤子等,木耳营养丰富、口感极佳,每逢年节我都要购买木耳作为礼品之一赠送亲朋。
每次选购木耳都会想起小时候摘“猫耳朵”的快乐情景。
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辽东山区多数农家住的是土坯茅草房,为标记地界和防止猪鸡等进入,各家用木杖子将宅基地围起来。
木杖子所用的材料是树木枝干,柞木居多。岂料这毫无声息的柞木杖子却产出附带品,给各户提供了稀有山珍,也给我们小孩子们带来了特殊的欢乐,就是雨后喜摘“猫耳朵”。
“猫耳朵”,大名就是木耳,因其形状和颜色好似猫耳朵,又因其生得隐秘,出于惊奇和喜欢,所以乡民就给它起了一个绰号“猫耳朵”。大人们说柞木杖子经两年阳光雨露滋养,会生出“猫耳朵”菌种,之后每逢雨水降临,菌种就从柞木皮的皱褶里拱出来,贪婪地吸收树皮的养分和水分,像变魔术一般悄无声息地长成黝黑铮亮的“猫耳朵”,有的单片张挺,有的数片聚拢,皆向内长成圆窝状,肥嘟嘟,肉乎乎,格外招人喜欢。雨水浇淋的时间越长,它长得越快。
每到夏季,我们小孩子家都盼望下几场透雨,好给“猫耳朵”提供充足的养分。如果赶上夜晚下雨,我们会兴奋得难以入睡,既希望多多下雨,又盼着快快天亮,好出去摘“猫耳朵”。
天亮雨晴,我们蹦下地,抓起柳条筐蹿出屋去,疾步跑到木杖子前,只见那黝黑铮亮的“猫耳朵”层层叠叠地簇拥着长在柞木上。
我们出手稳、用力轻,用拇指和食指捏住木耳根部,轻轻用指甲掐断,决不连根拔掉,以便留下菌种,保证下次雨后复生。大家都讲友爱守规矩,只采摘自家杖子上的“猫耳朵”。
房前屋后转一圈能收获好几斤呢!我们又唱又跳,昂首挺胸进屋向家人展示成果,得到父母的夸奖,心里喜滋滋的。
摘下来的“猫耳朵”晒干后很珍贵,平时自家不会食用,只有贵客登门,才会泡发一些。到了年节磨豆腐,“猫耳朵”是做豆腐脑卤子的最好配料。
我们还会把“猫耳朵”送到供销社,换零花钱。我念小学所用的笔墨纸张,就来自“猫耳朵”的奉献。
随着社会发展,生活水平提高,茅草房逐渐被砖瓦房和楼房取代,与之相配套的是整齐新颖的砖墙院落,木杖子消失殆尽,采摘“猫耳朵”成了我儿时美好记忆,多么渴望能够再次吃到那肉嘟嘟的原生态的猫耳朵啊!
声明: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,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,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。邮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