猫抓草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喜欢老舍,因为他爱花草爱猫狗爱孩子 [复制链接]

1#

喜欢老舍,因为他爱花草、爱猫狗、爱孩子,可惜时代容不下真正的人。老舍是笔名,原名舒庆春,一八九九年生于北京旗人家庭,一岁半,父亲就因八国联军丧命。贫穷的北京胡同并未让老舍成为贫乏的人,坚强的母亲用长满茧的双手给老舍一个整齐清洁、有花有草,还有丰盛慈爱的家,将他教养成勤奋诚实、干净体面的有为青年。

旗人慈善家刘寿绵牵着他的手带他走入慈幼学校,从此,他走入一所又一所学校,成为小学校长、大学教授、英国伦敦大学的华语讲师。胡同是滋养老舍创作的起点,对于市井小民的观察与悲悯,形成老舍独特的京味儿。

《骆驼祥子》

《骆驼祥子》是老舍最经典的北京故事,洁身自爱又要强的车夫祥子欲挣得一份家业,可是官兵夺走了他的车、虎妞骗走了他的身体、怀上的孩子又随着虎妞难产而死;好不容易遇到好主子,却又碰到骗子,鼓起勇气想寻回心仪的女人建立家庭,孰知她早已不堪摧残上吊死亡,失去一切盼望的祥子于是过起行尸走肉吃喝嫖赌的日子来了。老舍写出了社会底层无以逃脱的绝望与悲哀。

此外,胡同也是滋养老舍民俗曲艺好地方,他听、他看、他学。抗战时期,老舍放下文学创作,专走通俗路线,无论是鼓词小曲、相声、童谣、话剧,只要能够激发人民的爱国心,老舍统统写,这段时期作品的艺术成就或许不高,却酝酿了之后话剧《茶馆》的高度艺术成就,也为他赢得人民艺术家美称。

走出胡同,老舍来到英国,他敬佩英国人,却也厌恶他们的种族歧视和自大自满,短篇小说〈二马〉可说是老舍异国经验之佳作,把中国人与英国人的民族性调侃一番,却又巧妙显现出软弱痴愚人皆有之。然而老舍也观察到平常拉着长脸像顶着一脑门子官司的英国人,看见一匹马、一只猫或一只狗就彷佛外婆看见外孙子似的,眼中能笑出一朵花儿来,这都让老舍重新思考教育、文化、宗教与国民性等课题。

老舍对于孩子的教育最能体现西方价值,他说:儿童宜多玩耍,他在日常生活中也如此身体力行,明明稿子写不出来正干着急,女儿说要到公园看猴,得去;儿子说要亲亲,得亲;更不要说,不时蹲下来扮牛扮马开步走。冰心回忆,为了要跟老舍说话,还得把孩子从老舍身上撵开才行。老舍离开世界前,最后交谈的就是小孙女,他要小女孩跟爷爷说再见。

老舍

一九六六年八月二十三日,老舍被红卫兵批斗到头破血流,正巧与多年前的短篇小说〈大悲寺外〉的情节相似,学生闹风潮,认真负责的黄学监因为认真负责而被学生掷砖打破头流血牺牲了,老舍评道:风潮像个魔咒捆住了全校。那些年,一个又一个风潮像是魔咒捆住了全中国,多数人都被梦魇魇住了,随着魔咒起舞,八月二十四日老舍在太平湖边坐了一整天,他清醒了,因为清醒,知道日子不能这样过下去,他跃身入湖,据说湖面上散落着他之前手抄的毛泽东诗词纸张。

如今太平湖被填平,成为人来人往的北京地铁总站,还有几人清醒如老舍不肯被时代魔咒给魇住?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